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時間:2023-01-01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晉文婧
黨的二十大10月16日在京開幕。連日來,與廣大干部群眾交流,記者被他們對多彩文化生活圖景的描摹、憧憬所打動。
16日上午,徐繼娜正在去圖書室的路上,一路丹桂飄香,一路紅旗招展,她開著手機收看直播,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作為一名圖書管理員,她對報告提出的“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有感觸。她說,自己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如今也是“建設者”中的一分子。
去年,愛好閱讀的她,經過系統學習培訓,來到合肥興園小區的城市閱讀空間工作。眼前是濃郁的閱讀氛圍、復合的閱讀場所,徐繼娜感受到,閱讀空間如今已成為城市的點睛之筆,體量大小有別,布局各有特色。小小的閱讀空間,是文化惠民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落地基層的一個縮影。
“黨的二十大開幕,是一個令人激動的事情。”鳳陽縣博物館副館長劉欣說,她對報告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句話印象尤其深刻。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和文物保護者,我深知文物保護利用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劉欣說,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后,省內外的關注更多了。目前,鳳陽縣博物館正配合安徽博物院,爭取明年推出全新的明中都考古成果展。劉欣表示,她和同事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多謀劃優質展覽和活動,多促進文化交流和宣傳,多思考文物資源的合理保護利用,讓珍貴文物“活起來”,讓觀眾視野“美起來”。
17日在課堂上,合肥師范學院教師、藝術學博士慕漫紅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理解。他認為,這句話中既包含著對過往的系統接續,也昭示與未來的有機銜接。
“在新時代形塑特色文化品牌、擦亮地域文化標識、實現文化資源價值轉換,都需要傳承、弘揚、發展和創新。”慕漫紅說,走向未來的中華文化,應當更具“體驗感”“親和力”和“可觸摸性”,應當擁抱年輕人、走向海內外。他的這些心得體會,也贏得了年輕學子們的贊同。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一時間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既是工作指引,也是具體要求。”省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李曉東說。
最近,安徽畫廊推出新展“生活中來——安徽文化館聯盟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眾多觀眾前來打卡。李曉東介紹,近年來,省文化館持續舉辦高水平文藝演出和展覽展示活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度。一系列反映新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欣賞的新需求,為美好生活添彩。“我們將深刻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信心讓文化館成為推進全域文化繁榮、全民精神富有的主陣地。”李曉東說。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