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级免费观看_成人18免费入口_日本国产精品视频_成年在线播放小视频

搜索 收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 專題聚焦 > 專題聚焦-文章

學習實踐|安徽金寨:“山貨”如何變“尖貨”

時間:2023-02-13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范克龍 許昊杰

金寨縣依托自身資源,努力做好產業振興大文章,讓茶葉、竹筍、中藥材等“山疙瘩”走出深山,成為城里的“香餑餑”,富了民興了村——

在金寨縣陡沙河鄉樓房村的藥材種植基地,中藥材桑黃即將成熟。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顧亦飛 攝

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基。鄉村“五大振興”,產業振興是第一位的。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讓農業經營有效益、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才能讓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依托自身資源,做好產業振興大文章,讓茶葉、竹筍、中藥材等“山疙瘩”走出深山,成為城里的“香餑餑”。近日,記者赴金寨部分村鎮蹲點,走訪調研。

主導產業如何做強?

——提高種植標準,提升加工水平,全產業鏈發展

沏一杯清茶,芳香四溢,泡了三泡,香味依然濃郁。2月3日,在金寨縣全軍鄉全軍村的大團山茶場的接待室內,茶場負責人陳陽沏上幾杯清茶,和記者聊起了茶經。

“后面山上就是我們的標準化茶園,種的全是‘金龍玉珠’,這種茶香味醇厚,十分耐泡,市場售價高達每斤一兩千元。”陳陽邊說邊指向窗外。遠處,整個圓圓的山頭被茶樹包裹,通身碧綠,成為初春的一道美景。

陳陽告訴記者,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公司投資建設了8000多平方米的新茶廠,炒茶設備全面升級,改成用電的制茶機,清潔化的加工流水線,進一步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茶葉品質。去年茶廠共生產干茶20萬斤,產值達1.8億元,帶動周邊300余戶茶農穩定增收。

金寨縣是安徽省老茶區之一,也是中國名茶“六安瓜片”的原產地和主產區,茶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全縣現有茶園22.7萬畝,茶葉年產量1.5萬噸,綜合產值35億元。茶產業已成為該縣支柱產業,全縣有20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全軍村以茶產業為特色,家家戶戶都種茶,但多是小作坊經營,用土鍋炒后賣給茶販子,品質和收益都很低。”在全軍村黨支部副書記楊丙武看來,茶葉這個老產業,并非一開始就是富民產業。“以前種的是土品種,上市晚、產量低,每畝僅能產出30斤左右的干茶,而且還賣不上價。”

變化源自茶產業的持續升級。近年來,金寨縣持續做好“茶文章”,引進龍頭企業整合茶產業,統一改造了高標準茶園,改進茶葉品種和種植方式,提升生產加工工藝,讓“老字號”散發新魅力。

“以前茶廠的制茶機是燒柴的,煙大、溫度不好控制,茶葉品質也不好把握。這幾年我們全部完成了‘柴改電’,改造成清潔化的流水線。炒出的茶品質更好,效率大大提升。以前一個茶季也就能制1萬斤干茶,現在流水線一天就能加工1萬斤茶。”陳陽說。

“我們在全縣茶園實施了‘兩個替代’行動,即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致力于生態茶園建設,全面提升茶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金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江樺表示,該縣還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茶產品質量監管,開展有機茶認證,有力推動了金寨縣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藥材是金寨的另一張名片。作為中藥材產業大縣,金寨縣中草藥資源豐富,野生藥源多達237科1363種,有“西山藥庫”之稱。

在金寨縣斑竹園鎮長嶺關村,山腳下一壟壟收拾整齊的田塊,孕育著無限生機。“這里種的是元胡,這種中藥材10月份種植,來年4月份就能收獲,中間還能種一季水稻。”中藥材種植大戶羅先平指著眼前的田地告訴記者,去年受干旱天氣影響,不少中藥材減產嚴重。由于及時調整了種植結構,種植的元胡價格一路飆漲,價格由五六元一斤漲到近20元一斤,他也增收不少。

斑竹園鎮是中藥材專業鎮,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目前全鎮中藥材種植以零散農戶為主,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短。”該鎮農管中心主任徐生權認為,中藥材產業雖然是當地主導產業,但始終處于自發發展階段,以零散的小農戶為主,規模小,基本上停留在原材料生產階段。近年來,鎮里陸續建起了5家切片廠,開始從事中藥材初加工。

“為促進產業升級,金寨縣將中藥材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加大力度扶持中藥材產業,對保種育種、規范化栽培、品牌建設、精深加工、資質許可、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重點環節給予獎補,加快藥旅融合基地建設,建設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培育項目等一批基礎性項目,帶動中藥產業全產業鏈發展。”金寨縣中藥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杜繼甫介紹,目前該縣中藥產業經營主體發展到465家,加工企業195家。2022年全縣新發展中藥材2.38萬畝,中藥產業綜合產值達50億元。

特色產業怎么做活?

——培植“小而美”產業,推進村企合作,讓產業煥發生命力

金寨大別山區山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種糧效益不高,適合因地制宜發展山區特色產業。

在全軍鄉熊家河村,大戶吳孔文流轉了300多畝地種植葛根。“山上以前野生葛根很多,由于群眾大量采挖,現在越來越少了,但是葛根市場需求量大,人工種植很有前景。”吳孔文告訴記者,葛根清明節種下去,霜降時節就可以開挖,一根可以長到5斤重,按一畝地800根算的話,畝產可達三四千斤。鮮葛每斤市場價3元,一畝地收益可以達到1.2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戶葛根種植面積擴大到400多畝。

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儲存又成了大問題,吳孔文開始考慮建冷庫和加工廠,“葛根加工并不難,可以加工成葛根茶、葛根粉、葛根粉絲等食品,一斤葛粉可以賣到50多元,一畝地產600斤葛粉,效益可以達到3萬元。這樣一來,存儲和銷路的問題都能解決,價值還能進一步提高。”

“好在村里建起了廠房,省去了我的重資產投入,設備進去就能生產。”吳孔文說,去年他的葛根加工廠順利投產,實現銷售額200多萬元。“今年我要同更多農戶合作,擴大種植面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工和銷售上。”他打算引進自動化的葛粉加工設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熊家河村黨支部書記蔡先軍告訴記者,為加快產業發展,村里積極吸引像吳孔文這樣的能人大戶返鄉創業,先后引進了葛根種植加工項目、蔬菜大棚項目等。為支持能人大戶發展產業,村企深度合作,村里利用產業扶持資金建設廠房,租給大戶使用。這樣大戶減少了重資產投入,既能加快產業發展,村里又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村里還成立農產品創服公司,幫助他們銷售葛粉等農產品,去年共銷售農產品61萬元。

“去年村里將廠房租給葛根加工廠,村集體經濟實現收入10.5萬元,設施蔬菜項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3萬元。同時村里還成立了保潔公司,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36萬元。”蔡先軍介紹,去年熊家河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63萬元,居全鄉第1位。

“市場認可的產業,就是好產業,產品有銷路、能增值,才是硬道理。”全軍鄉黨委書記葉甜表示,該鄉在做大茶葉等主導產業的同時,鼓勵各村因地制宜發展“小而美”的特色產業,讓特色產業在鄉村生根結果,煥發生命力,實現產業有效益,大戶有錢賺,農民能增收,集體經濟能增值。

“我們山里到處是毛竹,以前基本上都賣不掉。后來村里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竹制品加工廠,租給了外地老板做竹簽、涼席等竹制品深加工,現在產品供不應求。山里不缺山貨,竹筍、山野菜、葛根等資源豐富,以前沒有企業帶動,賣不出去。去年我們從上海招引來一家山貨加工企業,從事竹筍、山野菜等農產品加工,馬上就要投產,以后山貨也不愁賣了。”楊丙武說。

加工業如何做深?

——發展初(粗)加工,補上精深加工短板,推進農業廢棄物加工

立春剛過,大地還未醒來,在金寨縣陡沙河鄉樓房村的靈芝種植基地,廠房里卻是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趕制菌棒。

“這些菌棒經過發酵后,天氣暖和就可以移植到地里,六七月份氣溫升高加速生長,八九月份靈芝開始噴粉,到了10月份就可以收割了。”力源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文海種了20多年中藥材,他告訴記者,一畝地可以生產400斤靈芝,出400斤孢子粉。靈芝售價在10多元一斤,孢子粉可以賣到100多元一斤,畝均收益可達到三四萬元。

“其實利潤并不高,搞不好還會虧錢。”正當記者為靈芝的高收益吃驚時,李文海話鋒一轉,“種植中藥材靠賣原材料,利潤低,成本大,風險高。”

“像這樣一個菌棒成本要4塊錢,一個棚子有1500顆棒子,成本下來就要6000多塊錢。用工的工錢也在不斷上漲,現在一個男工一天要付150塊錢,再加上土地租金、設施投入,又受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影響,搞不好還虧錢。”李文海說。

“賣原材料不掙錢,還是要做加工,靈芝可以做沖劑,也可以做壓片、膠囊,這樣附加值就會提升。像我們收上來的孢子粉一公斤兩百多元,加工企業加工成孢子粉保健品后,每公斤可以賣到一兩千元。”種了幾十年藥材的李文海決定改變思路,投資建設靈芝加工廠。

在金寨縣中藥材產業園,已經聚集了不少靈芝加工企業,芝神堂藥業就是其中一家。芝神堂董事長趙偉是一名90后創業者,他告訴記者,大別山區中藥材資源豐富,其父輩就有不少以販賣藥材為生,到蘇浙滬走街串巷銷售藥材。受父輩們影響,畢業后的趙偉來到上海從事中藥材銷售,利用電商平臺銷售孢子粉,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著市場發展,僅靠賣原材料附加值太低,利潤透明,一噸只能賺幾千塊錢手工費。產業要發展,必須要向二產深加工延伸。”趙偉說。2016年,他回到家鄉投資建廠,從事靈芝深加工。

“目前我們主要加工孢子粉、孢子油和膠囊,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趙偉向記者透露,賣孢子粉、靈芝的原材料利潤不到10%,但是通過深加工,毛利潤可以提高到50%以上。“1克靈芝孢子粉的市場價僅賣5元到10元,但是經過破壁、萃取、提純,最后壓成一粒粒軟膠囊,每克能賣到60多元。”

金寨的特色產業現狀,是安徽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全省各地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引擎。但整體來看,鄉村產業發展仍然不平衡,農產品加工業仍是突出短板。

“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和質量不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弱,大生產、小加工格局尚未完全扭轉。”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楊亞明表示,截至2022年,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83家,低于河南省的102家,遠低于山東省的130家。以糧食加工為例,安徽省糧食產量居全國第四位,但加工量僅占糧食總產量的30%,加工轉化率僅為60%。

補齊鄉村產業突出短板,要做強農產品加工業。“要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理念,堅持初(粗)加工、深加工、農業廢棄物加工遞進的思路,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楊亞明說,通過初(粗)加工,主要解決倉儲物流、減損保鮮、分級分選的問題,可以實現產品增值20%以上。解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的問題,可以實現產品增值60%以上。農業廢棄物加工,解決變廢為寶、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的問題,可以實現產品增值在3倍以上。

要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農產品初(粗)加工,補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提前做好預制菜等新產業謀篇布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廢棄物加工。通過加工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讓越來越多的“土特產”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各地。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