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宣城市郎溪縣畢橋鎮(zhèn):“黨課半小時”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
時間:2023-08-01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錢鳳琴
2022年以來,郎溪縣畢橋鎮(zhèn)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全覆蓋為契機,結合工作實際,創(chuàng)新開展“黨課半小時”活動,通過充實授課隊伍、豐富授課內容、創(chuàng)新授課形式,在每位黨員都能“坐得住、聽得進、有感觸”的基礎上,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畢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變“一人講”為“大家講”。“黨課半小時”改變了以往黨課自始至終由領導、專家、教授“一人講”的模式,更加注重邀請模范黨員、村“兩委”干部、致富當頭黨員等“身邊人”進行授課,讓“小人物”取代“大專家”,用“小故事”演繹“大道理”,解決了普通黨員在參加教育培訓時存在的“讀得多、聽得多、想法少、參與少”的問題。比如,邀請該鎮(zhèn)安徽省十佳學雷鋒志愿服務優(yōu)秀個人獲得者,老黨員熊光來講述傳奇將軍陳文的故事,由身邊人講述本土的歷史人物,更能引發(fā)共鳴;邀請長何新村帶頭致富帶頭黨員黃太勝,結合創(chuàng)業(yè)經歷、藍莓黃茶種植技術,談黨員感悟,變“一人講、大家聽”為“人人講、大家議”。
變“長篇累牘”為“簡明扼要”。開展黨課宣講的同時,把產業(yè)振興、鄉(xiāng)風文明等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每節(jié)黨課的時間一般15-30分鐘不等,時間短,內容集中,少了冗長的“說教、空泛”,多了“精煉、實用”,授課者易于準備,管理者也易于組織開展。打破傳統(tǒng)黨課主題單一、內容固定的框架,“黨課半小時”的內容可以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可以是身邊的先進事跡;可以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可以是黨員的所思所想、學習心得等。講課者用自己的語言講身邊的故事、聊自己的感想、談自己的體會,內容實在,有說服力,把“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傳統(tǒng)黨課拉回到了基層黨員身邊,更能觸動、吸引每一位普通黨員。
變“澆灌式”為“互動式”。改變傳統(tǒng)黨課“一人臺上講、臺下眾人聽”的宣講模式,依托文藝下鄉(xiāng),在演出間隙植入微黨課內容;同時結合村組“小板凳會議”,讓“黨課半小時”教育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根據(jù)居住方位和農忙情況,隨時調整上課時間地點,既可以在會議室,又可以在農家庭院,還可以走進田間地頭;聽課黨員可以現(xiàn)場提問、互動交流,隨意性更強,確保每位黨員既能坐得住,又能聽得進。
同時,為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能覆蓋到每一位黨員,針對年老體弱黨員,開展“送學上門”一對一教學服務;針對外出務工的流動黨員,將學習資料、應知應會等內容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方式輸送到個人,確保做到宣傳教育無死角。
責任編輯:李 悅
執(zhí)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