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级免费观看_成人18免费入口_日本国产精品视频_成年在线播放小视频

搜索 收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 理論研究 > 理論熱點

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時間:2024-01-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蔡慶豐 劉昊

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助力金融結構優化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統籌金融監管與風險防范化解是工作重點。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笔〔考壷饕I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日前開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有序推進金融業改革發展、治理金融風險,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但金融業的市場結構、制度創新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客觀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形容經濟與金融的關系:“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卑殡S著我國經濟增長從增量模式轉向存量模式,金融發展也需要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

我國是商業銀行為主導、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商業銀行在金融資源配置上掌控絕對的“話語權”。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銀行業機構總資產規模(379.39萬億元)占金融業機構總資產規模(419.64萬億元)的比例超過90%,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占整個社會融資總規模的80%以上。然而,“剛兌”(剛性兌付)資產的存在扭曲了金融體系的風險收益機制,商業銀行往往更愿意將資金配置到風險相對較低的政府融資平臺、國有企業等為代表的“剛兌”資產,出現不少具有高質量抵押信用的企業利用“廉價、寬松”的銀行信貸資源盲目“加杠桿、擴產能”的現象,重蹈粗放增長模式的覆轍。

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在于金融結構失衡。因此,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優化金融結構。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多方發力。

建設“金融強國”,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初心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我國金融部門的資產規模擴張速度遠超實體部門,大量金融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并未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支撐,而是淤積在房地產、股市、衍生品市場等經濟體系領域中“以錢生錢”甚至“自我膨脹”。中國政府網援引的《經濟日報》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人口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是穩就業、穩民生的關鍵所在。推動金融體系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改善微觀經營主體的融資狀況為主要渠道,以支持經營主體的創新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因此,打造現代化金融體系需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為經營主體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因地施策”地鼓勵中小金融機構依托地區發展特色開展差異化經營,貫徹落實金融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走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根本宗旨,以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經濟的做優做強奠定“金融強國”的發展基礎。

建設“金融強國”,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首要在于金融供給側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金融結構優化。金融制度創新作為引領金融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金融機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促進融資主體、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從而最終實現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提升資本市場的包容性,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從“融資”向“投資”的良性轉變對于提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具有關鍵作用。我國資本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參與主體的成熟度相對較低,法治誠信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較為明顯。要從制度創新和政策設計層面推動金融機構積極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金融部門由偏好“剛兌”的間接融資為主向更富“企業家精神”的直接融資轉變,引導金融部門積極主動支持微觀企業主體的研發創新和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推動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一方面要通過注冊制改革的實踐鼓勵市場融資主體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推動經營主體之間的兼并重組并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以提升普惠金融的能力,通過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設計有效激發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促成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另一方面,要著重發展私募股權基金等基層試點、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建設,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的風險補助以及政策引導等機制設計降低資本投資的風險水平,加快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場及提升風險管理功能,強化風險資本投資意愿、提振資本市場投資信心,滿足不同層次企業的融資需求。

建設“金融強國”,完善金融監管化解金融風險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助力金融結構優化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統籌金融監管與風險防范化解是工作重點。

第一,要防范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引導各類型銀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在優化銀行分支機構合理布局的同時,要堅決制止銀行分支機構、網點的扎堆設立和無序擴張,優化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中小銀行網點布局,鼓勵其堅持差異化市場定位、激發地區創新活力。

第二,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導致了房地產企業杠桿率普遍過高,在擠出其他生產主體信貸資源的同時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誘發的可能。因此,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要始終堅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加快落實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以及“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等“三大工程”建設,一視同仁地滿足不同所有制房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和發展。

第三,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長效機制,建立同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張會嚴重擠出市場主體的信貸融資,低效占據大量金融資源。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做好自身的“經濟體檢”,在“查病”的同時“治已病”,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地區審計執行力度、嚴禁新增地方隱性債務、優化自身債務結構,健全權責相一致、激勵約束相兼容的債務風險處置機制。

(作者蔡慶豐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昊系該校金融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