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级免费观看_成人18免费入口_日本国产精品视频_成年在线播放小视频

搜索 收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 理論宣講 > 省級示范宣講

安徽省勞模工匠(工會干部)宣講團“六進”宣講專題報道之二:“聲”入安徽|在時代發展中崛起

時間:2025-02-21 來源:安徽省總工會 作者:

時代發展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人。

中華民族從百年光輝中一路走來,穿越萬水與千山、歷經坎坷與艱辛,在歷史關鍵時期,總有一批人挺身而出,橫刀立馬,成為民族復興的脊梁與民族精神的圖騰。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展中,聚焦同一使命、同一目標,讓初心和使命在新時代發展中熠熠生輝。

1.png

當下,以陳建林、潘苗苗、熊麗為代表的勞模工匠與干部群眾,聚集在安徽省勞模工匠(工會干部)宣講團中,進企業、進工地、進班組、進社區、進校園、進網絡,圍繞“1+2+N”(即1個宣講主題,勞模工匠工會干部宣講、職工文化展示2個核心,N個特色項目或環節)宣講模式,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引導全省廣大職工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在時代發展中建新功、立偉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當下|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合肥西北部,董鋪水庫波光粼粼,湖區橫臥一方半島——合肥科學島,它是合肥乃至安徽科研“主陣地”,承載著多個裝備優良的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數個大型技術物理實驗平臺,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便坐落其中。

廠區內,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精密裝配車間主任、高級技師陳建林正聚精會神地進行設備安裝,不久之后,這批設備將正式投入使用。

1.png

去年11月中旬,陳建林隨著安徽省勞模工匠(工會干部)宣講團走進生產車間,以《不忘匠人初心 堅守大國重器》為主題,分享了他從一名普通鉗工工人一路成長為首席技師的故事。

這一路走來,陳建林不斷追求極致、持續創新突破——

2023年,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小太陽”的EAST裝置,實現了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陳建林負責其核心部件內置式低溫泵總裝工作,關鍵部件精度要求不能大于一根發絲的1/2粗度。至今,這套低溫泵系統在EAST裝置內部運行良好、性能穩定。

2025年,陳建林從業40周年,他參與的中國第一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將投入運行。2021年,該項目啟動建設,其設備核心部件增強器四級磁鐵設計要求每瓣鐵芯之間的輪廓誤差在±0.02mm,總體鐵芯裝配輪廓精度要求達到±0.05mm。通過反復實驗,他自主開發了1/4鐵芯的疊裝工藝技術,首創反向螺母鎖緊裝置,通過反向作用力,提高磁鐵的總裝精度,一次下線合格率100%。

作為科研人員,年逾半百的陳建林告訴記者,科研人員要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奏響中國式現代化安徽時代強音。

夢想|托起小崗人的致富夢

距離合肥科學島200多公里外的安徽鳳陽,在中國歷史上多次上“熱搜”——元末明初,朱元璋的草根逆襲,開辟了276年的朱明王朝;改革開放以來,“敢為人先”的包產到戶,掀起了中國廣大農村的巨大變革……

1.png

潘苗苗,全國勞動模范、安徽谷優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名從事糧食加工的“糧食人”。2024年,她站在馬鋼集團的舞臺上,以全國勞動模范的身份,向全體馬鋼職工描繪了她的夢——讓更多人品嘗到產自江淮大地的谷物,讓谷物托起小崗人的致富夢。

“子承父業”的潘苗苗,從父親手上接過面粉加工廠,放棄了大都市的熱鬧與繁華,投身糧油加工行業。20余年間,她讓“家庭作坊”搖身一變成了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作為糧食大省,安徽省糧食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在光照、土壤、降水量、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下,糧食品質與山東、河南等省份有著明顯不同。如何讓更多人品嘗到產自江淮大地的谷物?潘苗苗和團隊走遍歐洲、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實驗室內,忍受著四十多度高溫和零下十幾度的嚴寒進行實驗攻關,研發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意面系列和以年齡段區分的面條主食,形成30多種產品庫儲備,實現由糧食初加工向深加工的產業轉型升級。

多年前,潘苗苗創建了勞模工作室,帶領著一支創新型團隊沖鋒陷陣,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造;與地方政府加強政企合作,建設扶貧車間,年產掛面、雜糧面、果蔬面9000噸,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帶動就業崗位50多個。同時,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發展,實現農戶、村集體、企業三方共贏。

“很多事情就像在行走途中遇到的河流,水流湍急,而我就是要一直往前走……”20多年來,潘苗苗一直奔走在追夢的路上,在小崗這片土地上書寫新時代小崗的“致富夢”。

引領|開創實干興邦新局面

陳建林守護著“人造小太陽”,潘苗苗在小崗熱土上書寫“致富夢”,而在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里,熊麗24年如一日追求著制造上的精益求精。

1.png

2001年9月,從學校畢業后的熊麗,進入橋箱事業部生產車間。當初,曾經與熊麗一起來到這個車間的9名同事,先后轉了崗,只有她留了下來。“最重要的是精益求精,進門的第一天師父跟我講,一定要認真,一絲不茍,運作快捷,以精品回報社會。”二十四年來,熊麗牢記師父的囑托,常年俯身在設備上,操控機器加工叉車的精密核心零件。

24年來,在精加工領域,熊麗練就了一身“真本領”,可以在±0.02mm精度要求下作業。“兩絲(±0.02mm)大概是一張A4紙的1/4厚度。”不僅如此,熊麗將“望聞問切”這一傳統中醫理念,巧妙地應用于產品加工過程的實時監控中。具體而言,“望”指的是細致觀察產品的表面粗糙度,確保每一道工序都能達到既定的加工質量要求;“聞”則是通過嗅覺感知加工過程中是否有異常氣味,如刀具切削時產生的氣味或切削液的變化,以此及時發現刀具磨損等潛在問題;“問”則強調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和高技能人才虛心求教,結合他們的實踐經驗與現代智能技術,不斷提升個人的技能水平與創新能力;“切”則是對設備進行精準“把脈”,通過細致入微的檢查,及時發現并排除設備故障,從而有效提升設備的利用率與生產效率。

多年的工作經歷,讓熊麗對勞模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不斷在事業追求中投入更多專注與執著,不負堅守與自我。“作為勞模,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將勞模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對此,熊麗利用集團提供的各種平臺,積極發言,講述從業24年的工作歷程和對勞模精神的理解,以此帶動更多人投身到實干興邦中。

安徽建工集團合肥新橋國際機場T2航站樓工程管理部劉玉智對此也深有體會。

1.png

“這正是我們創新創效、善作善成的動力源泉。”劉玉智觀看勞模宣講后感嘆道,多年來,他以此精神為引領,在新橋機場現場多次開展勞模精神宣講和職業技能競賽,選樹先進典型,激勵廣大職工在業務上精益求精,用實際行動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汲取力量,一路奮發向上。




責任編輯:馬    靜

執行編輯:吳誠誠